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毁了下一代?妈妈们忍不住发声!
最近总在妈妈群里看到这样的对话:"这次社会实践写几行才算达标?""义卖照片要拍几张才能算成长痕迹?"原本以为教育改革能给孩子更多空间,没想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却成了新的战场。看着女儿熬夜做手账记录志愿服务,我突然想起二十年前自己被录取通知书包裹着颤抖的手——教育难道真的越改越复杂了吗?

一、表面进步的评价体系
现在的学校仿佛变成了一家连锁便利店,每个孩子都是要按码上标价的商品。社团干部要计分,文艺比赛要加分,甚至带着老人散步都要拍照打卡。上周班级组织义卖,教室角落围着二十个家长帮孩子摆摊,真正买东西的倒只有隔壁班三个人。
更夸张的是实习经历这一栏。上周六在咖啡店打烊后,亲眼看见三个学生同时出现在茶饮店和汽车4S店的记录里。听说某重点中学的机器人兴趣班,为了凑齐科技创新项,集体到科创公司刷时长。
二、成长痕迹的荒诞剧场
女儿的书包永远装着两台设备,一部用来拍照录视频,另一部专门存电子档案。上周末和老人到公园散步,她比我走得都慢——得卡着每个景点拍带定位的照片。动物园那张照片还被班主任退回了,说没有拍到讲解员讲解的镜头。
最要命的是社会实践报告模板,密密麻麻列出二十个要打钩的条目。上周带她做公益时,眼看她掏出袖珍计时器对着老人讲话,就像在完成快递抢单任务。这份报告最后装订成册,配上精心制作的PPT,却比期末考试的笔记还厚三分之二。
三、分数之外的压力场
每个家长都成了隐形策划总监。周末带孩子参加公益活动时,总要留心有没有挂着工作牌的拍照点。医院义工岗位放出二十个名额,前天凌晨两点还有人为此吵翻了群。听说某校学生为了争取创新类加分,深夜蹲守实验室只为凑满要求的打卡时间。
更让我担心的是特殊群体的生存困境。视力障碍孩子无法参加体育类活动,听障学生记录志愿服务时总被忽略互动环节。上周碰到某校艺考生,为了填满社会实践栏,硬着头皮在茶艺社做讲解员,虽然每句话都要提前背诵十遍。
但评价永远比成长快一步
上周女儿拿着综合素质档案来和我谈心:"妈妈,为什么我们能记住蚂蚁搬家的路径,却记不住巴金的家?"我望着她摊开的记录本,突然想起二十年前自己在日记本里涂抹的那些天马行空。或许真正的成长从来都不是按图索骥的过程,而是那些连老师都没注意的灵光一现。
看着她整理完材料准备补觉,我悄悄在她的评价档案袋里塞进一张字条:"记录成长轨迹很重要,但别忘了抬头看看星光——真正点亮你的,永远是那些无法量化的瞬间。"
窗外梧桐树沙沙作响,有只夜枭振翅掠过书桌灯光。这样的夜晚,值得好好记录吗?我写下这段文字时,女儿正在给下周的艺术类评价写反思报告,而我的手机备忘录里,又多了需要补拍的那抹晚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