掀起裙子从内裤中扯出卫生巾,这个瞬间如何改变我们对“羞耻”认知?
去年秋天,一则短视频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。画面中,一位女生在便利店货架前掀起裙子,从内裤中取出一片卫生巾,淡然地将其放回包中。镜头语言平实,动作流畅自然,却在评论区掀起轩然大波——有人觉得“太邋遢”,有人质疑“是否有必要”,更有人直呼“完全不能接受”。

这个场景之所以引发争议,恰恰折射出我们社会对女性生理需求的长期遮掩与误解。当一件本应普通的日常行为被放大讨论,我们不得不思考:为何女性正常的生理需求总要被贴上“羞耻”的标签?这种根深蒂固的认知,又该如何打破?
一、被污名化的自然现象
在传统观念中,女性经期用品始终游走于“私密”与“禁忌”的灰色地带。超市货架上,卫生巾往往被装在半透明包装里,像某种见不得人的物件;学校健康课上,老师会刻意压低声音讲解生理周期。
这种“遮掩文化”背后,是根深蒂固的性别偏见。2022年一项调查显示,仍有40%的受访者认为“公开谈论经期”是不礼貌的行为。更令人震惊的是,某些地区至今存在“经期不能碰书本”“经期不能祭祀”的迷信,这种陈旧观念严重阻碍了社会对女性身体的认知进步。
二、从遮掩到呐喊的觉醒之路
近年来,“姨媽假”“卫生巾自动贩卖机”等议题的讨论度持续上升,标志着女性群体正在集体发声。日本作家山绪在我的女性主义中写道:“当我们将经期视作污秽,我们就默认了女性身体是需要被隐藏的存在。”
短视频事件的主人公在接受采访时说:“我从未觉得这是丢脸的事。就像男生会随身携带剃须刀,女性携带生理用品本就是正常的生活需求。”这种率真的表达,正在撕开社会对女性需求的误解面纱。
三、重塑社会认知的必经之路
改变始于细微处。某知名咖啡连锁店在洗手间配置卫生巾的做法,被网友称为“年度暖心事件”;某品牌推出透明包装卫生巾,叫板“藏在暗处”的传统审美。这些尝试都在传递一个信号:女性的生理需求不该是禁忌话题。
教育体系也在默默改变。台湾地区已将“月经平等教育”纳入中学课程,用科学视角解答生理现象;韩国导演奉俊昊的电影寄生虫中,主人公在暴雨夜取用卫生巾的场景,被解读为暗喻社会对底层女性的刻板印象。
当我们直面“掀起裙子从内裤中扯出卫生巾”的真实场景时,与其纠结“是否该遮掩”,不如思考:为什么这类行为会被视为“异常”?这背后映射的,是整个社会对女性需求的持续性无视。
改变或许就从一个简单的动作开始:下次在公共场合遇到类似场景,不妨像对待任何日常行为一样泰然处之。当我们习惯用平常心看待这些生理需求,自然会发现:所谓“羞耻”,不过是被社会惯性赋予的标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