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总想喊一声“爹爹”?那些被忽视的父女情暗涌

频道:手游资讯 日期:

最近翻开旧手机相册,看到去年端午节和我爸在院子里包粽子的照片。他戴着老花镜,手指被糯米染得泛白,我偷偷往他碗里塞了三个蘸糖的枕头粽。这画面平静得像一池春水,可不知怎的,忽然就想写“爹爹”两个字,带着抖机灵的俏皮劲儿。

为什么总想喊一声“爹爹”?那些被忽视的父女情暗涌

一、“爹爹”为什么总在舌尖打转?

小时候叫“爸爸”,是带着奶音的糯软腔调;长大后开口“您”字,就藏着一层无形的玻璃墙。可在深夜刷剧时,眼眶泛酸读小说时,总想往键盘上敲这二字。
那些穿着汉服的coser对着镜头比出家常手势,配音“爹爹莫恼”,短视频评论区飞过数百条“破防了破防了”。我们对着屏幕流的泪,或许是现实中少了些能撒娇的时刻。
前几日去菜市场,听见卖菜阿姨对着绿码发愁:“现在的伢儿啊,连声爹爹都不肯喊了。”这话让我想起高三那年,我拿着录取通知书站在家门口,他递给我瓶汽水说:“喝了吧,该高兴的事儿。”

二、父女关系的“欲拒还迎”

影视剧里总爱写父女绝交又和解的狗血戏码,可现实的暗流比龙卷风还隐秘。你穿短裙出门他数落两句,你偏要蹬着板凳把他的藏书翻乱;他端来鱼汤你不喝,转身却把他晒旧的毛衣穿到开学。
上周单位体检,护士说我血压偏高,这才发现他早就在我的公文包塞了降压药。昨夜我熬夜追星,今晨他对着茶几上的咖啡杯皱眉,我心里比他谁都着急。
社交媒体上流行父女翻糖蛋糕,可我更怀念他端着腊八粥推门时“吱呀”的声响。那种血脉相连却未必说破的亲昵,像园子里共生的两棵桂花树。

三、当代“爹爹”文化的深层需求

故宫文创推出“朕就是这个爹”折扇时, mall的圣诞树下挤满戴森球大人的cos圈。我们在短视频平台围观别人家爸爸骑摩托载女儿,转眼自己在直播间为NPC“钢铁直男爹爹”充虚拟币。
偶像剧中总爱安排父女酒店重逢的戏码,服务员推门而入的瞬间必滴答着雨声。可我们真正需要的,或许只是周末围坐的火锅桌,甚至是犟着要吃辣的较量。
有人发帖问:“为什么永远写不腻‘女儿又双叒叕气死爹爹’的故事?”这大概是因为现实里,我们太需要那种可以任性撒娇的底气,又太害怕真的失去共度风雨的能力。

四、真实比“错位”更值得珍惜

看过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,两个爸爸在烤肉店隔着生鱼片对峙的镜头。后来他们在居酒屋喝到头晕,女儿却跑去买了两串章鱼烧。生活最动人的地方,就在于我们总在失去时才懂得珍惜那些未说完的埋怨,那些未表达的疼爱。
昨晚我在书房研究古文字,他拿着手机在客厅等外卖。忽然传来噔噔脚步声,他端着臭豆腐递进来:“不吃浪费,你口味也没啥变化。”我正想开口说不吃辣,手机屏幕显示又有一条“#古代养女攻略#”。

夜深了,窗外的梧桐树在风里沙沙作响。想起幼时他抱我在肩头看烟花,我问他为什么人间要怕天公,他说这叫敬畏。此刻键盘敲出“爹爹”二字,倒觉得比任何优雅的称谓都熨帖。